谈到传统曲艺,《三国》曲目不得不提,尤其是评书《三国》,历史源远流长,堪称讲史类评书的扛鼎之作。早在北宋年间就出现了“说三分”(专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这一艺术形式。苏轼《东坡志林》中曾有以下记述:“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元代至治(1321~1323)年间,说话人的脚本《全相三国志平话》(福建新安虞氏刊刻本)刊印于世。至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等史书文传的基础上,并借鉴金院本、元杂剧中的相关资料,编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后经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又作了一番加工润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此后,各地民间艺人又以这部名著为蓝本,铺陈敷衍,推理品味,经过层层再创作,逐步形成多种南北不同风格流派的评话、评书,长期演出于书场茶馆,流传于街巷坊市,“三国”由此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这其中,又以苏州评话、扬州评话和北方评书《三国》最为著名。 苏州评话:嘉庆、道光年间,陈汉章始说此书。陈汉章传陈鲁卿,再传张汉民、朱春华。后许文安继承书脉,授徒黄兆麟、唐再良等。自民国至今的著名艺人有张玉书、顾又良、唐耿良、汪雄飞、张国良、陆耀良等。苏州评话《三国》一般由土山约三事起,至卧龙吊孝结束;后张玉书予以延伸,自议取西蜀始,至五丈原孔明归天结束;故有“前、后《三国》”之称。 扬州评话:乾隆年间,吴天绪、王景山始说此书。咸丰年间,李国辉和蓝玉春享有盛名,形成两大流派。李国辉传“扬州八骏”,其中包括康国华,国华授又华,又华授重华,史称“康《三国》”。蓝玉春传人有夏玉台、夏少台等。扬州评话《三国》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由土山约三事起,至走马荐诸葛结束;中部由三顾茅庐起,至华容释曹结束;后部由取南郡起,至三分归晋结束。 北方评书:明末清初,南方大说书家柳敬亭擅说《隋唐》、《水浒》、《西汉》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传说雍正年间的北京艺人王鸿兴即是其徒弟,并成为北方评书的奠基人,《三国》是其擅演书目(雍正十三年于北京西直门内酱房夹道首演评书,即演出《三国》)。清末评书艺人张岚溪,曾专在皇宫内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三国》,在评书界很有影响。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武侠、剑侠书的冲击,北方说《三国》者,为数不多,南方评话遂盛于北方评书。评书艺人张致兰、张诚润、施星夔、吴阔瀛、赵英颇、顾桐峻、姜存瑞、袁阔成、李鑫荃等均说过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