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印度成分,过去已经有人说到过。比如陈寅恪先生曾经详细论证了玄奘三个弟子故事的演变。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猿猴故事出自《罗摩衍那》第六篇工巧猿那罗造桥渡海的故事。猪八戒的故事出自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闪毗国,“高”音相似,遂讹为“高老庄”。沙僧的故事出自《慈恩法师传》卷一玄奘度长八百里的莫贺碛的记载。所谓“出自”,当然并非完全抄袭,只是主题思想来自那里,叙述描绘,则自然会有所创新。 年来在浏览汉译佛典时,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西游记》来源的笔记。现在选取几个写在下面。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有这样一段记述: 尔时罽宾国中有龙王,名阿罗婆楼(Ar*āla)。国中种禾稻,始欲结秀,而龙王注大洪雨,禾稻没死,流入海中。尔时大德末阐提(Ma*hantika)比丘等五人,从波咤利弗国(Pātaliputra)飞腾虚空,至雪山边阿罗婆楼池中下,即于水上行住坐卧。龙王眷属童子入白龙王言:“不知何人,身著赤衣,居在水上,侵犯我等。”龙王闻已,即大瞋忿。从宫中出,见大德末阐提,龙王忿心转更增盛。于虚空中作诸神力,种种非一,令末阐提比丘恐怖。复作暴雨、疾雨、雷电、霹雳、山岩崩倒,树木摧折,犹如虚空崩败。龙王眷属童子复集一切诸龙童子,身出烟竟,起大猛火,雨大砾石,欲令大德末阐提恐怖。既不恐怖而便骂言:“秃头人!君为是谁?身著赤衣。”如是骂詈,大德颜色不异。龙王复更作是骂言:“捉取打杀!”语已更唤兵众,现种种神变,犹不能伏。大德末阐提以神通力蔽龙王神力,向龙王说:“若汝能令诸天世人一切悉来恐怖我者,一毛不动。汝今更取须弥山王及诸小山掷置我上,亦不能至。”大德作是语已,龙王思念:“我作神力,便已疲倦。”无所至到,心含忿怒,而便停住。是时大德知龙王心,以甘露法味教化示之,令其欢喜归伏。龙王受甘露法已,即受三归五戒。与其眷属八万四千俱受五戒。 这里讲的是高僧末阐提同恶龙斗法的故事。《西游记》里也讲到东海龙王。同孙悟空只是文斗,没有武斗。龙王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国货。叶公好龙的“龙”,同以后神话小说中的龙,龙女或龙王,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来源于印度,梵文nāga,意思就是“蛇”,所说龙王者实际上就是蛇王。 我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九: 尔时世尊告金刚手药叉:“汝可共我诣无稻芊龙王宫中。”“惟然!世尊!”尔时如来,与金刚手药叉,到龙王宫中。于时无稻芊龙王,既见世尊到于宫里,便即瞋怒,念起害心,发诸烦恼,上升虚空,降注雹雨,并诸土块。于时世尊知龙瞋怒,便即运想,入慈心定。既入定已,所注土雹,于如来上,变为沈檀多摩罗末香等,如云而下。时龙即见不害世尊,便即放轮及诸兵器,寻即化为四色莲华,空中而下。是时无稻芊龙王遂放烟云。尔时如来以神通力,亦放烟云。于是龙王贡高狂慢因斯除息,遂便入宫,止息而住。尔时世尊便作是念:“由二种因。能得降伏一切恶龙:或令怕惧。或令瞋怒。然此龙王合受怕惧。”作是念已。告金刚手药叉曰:“汝可恼触此恶龙王。”尔时药叉受如来教,以金刚杵,击破山峰。其山既倒,压半龙池。是时龙王忧愁怕惧,即欲逃窜。尔时世尊入火界定,令其十方,悉皆火聚。是时龙王逃走无路,惟世尊足立之处,寂静清凉。是时龙王诣世尊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世尊!何故恼乱于我?”佛即答言:“我是法王。岂得恼汝!我若不获如此胜慈,早已灭没。惟留空名。”尔时世尊以千辐轮辋缦吉祥无畏之手,摩龙王顶,便即告言:“贤首当知,汝由清净饮食供养声闻,并施贤瓶,盛满净水,合于三十三天中生。由邪愿故,受傍生身,害诸众生,而自活命。此身灭后,当堕地狱。”时彼龙王便即白言:“惟愿世尊示我所作!”佛告龙王:“汝于我所,归依三宝,受清净戒,住摩揭陀一切人众,宜施无畏。”时彼龙王白佛言:“世尊!我今受清净戒。”时龙妻子,并诸眷属,合掌顶礼,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归依三宝,受清净戒。”无稻芊龙王复白佛言:“我等诸龙,多有怨害。又有龙王名箭。惟愿世尊与受净戒。令发慈心。” 看过《西游记》的人立刻就可以发现,类似上面这样僧魔斗法的故事,在《西游记》里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西游记》八十一难几乎都是这些东西。在汉译佛典里面这样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每次花样虽然多少有点翻新,但结局都同末阐提比丘斗龙和如来佛斗龙差不多,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两者这样相似,难道可能是独立产生的吗?我们如果不承认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那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但是还有更相似的例子。失译人《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中: 时阿阇世王往至佛所,头面作礼、长跪白佛:“国界人民为恶龙疫鬼所见伤害,死者无数。惟愿世尊大慈大悲怜愍一切,惟见救护,禳却灾害。”佛即可之。尔时世尊明日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诣于龙泉。食讫洗钵。洗钵之水澍(注)于泉中。龙大瞋恚,即便出水,吐于毒气,吐火向佛。佛身出水灭之。复雨大雹,在于虚空,化成天花。复雨大石,化成琦饰。复雨刀剑,化成七宝。化现罗刹,佛复化现毗沙门王,罗刹便灭。龙复化作大象,鼻捉利剑。佛即化作大狮子王,象便灭去,适作龙象。佛复化作金翅鸟王,龙便突走。尽其神力,不能害佛,突入泉中。密迹力士举金刚杵打山。山坏半堕泉中,欲走来出。佛化泉水,尽成大火,急欲突走。于是世尊蹈龙顶上。龙不得去,龙乃降伏。长跪白佛言:“世尊!今日特见苦酷。”佛告龙曰:“何以怀恶苦恼众生?”龙便头面作礼,稽首佛足,长跪白佛言:“愿见放舍!世尊所敕,我当奉受。”佛告龙曰:“当受五戒,为优婆塞。”龙及妻子尽受五戒,为优婆塞,慈心行善,不更霜雹。风雨时节,五谷丰熟。诸疫鬼辈尽皆走去,向毗舍离。摩羯国中人民饱满,众病除愈遂便安乐。 我们拿这一段同《西游记》孙猴子大闹天宫时同杨二郎斗法的故事比一比,立刻就可以发现,这两个故事简直太相似了。《西游记》第六回里描绘:孙猴子被杨二郎打败了,想靠自己的变化神通逃跑,他先变成麻雀儿,杨二郎就变成雀鹰儿,扑上去捉猴子。猴子连忙变化大鹚老,二郎就变作大海鹤。猴子变作鱼,淬入水内,二郎就变作鱼鹰儿。猴子变作水蛇,二郎就变作朱绣顶的灰鹤。猴子变作花鸨,二郎见他变得低贱,便现原身,用弹弓把它打下踵。猴子又滚下山去变作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二郎想用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猴子一见跳窜。此时托塔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伫立云端。猴子逃到灌江口二郎的老家,摇身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最后还亏老君丢下金刚套,打中猴子,猴子终于被二郎的细犬咬住被擒。 这个故事同《菩萨本生经》里的这个故事多么相似啊!连细节都完全一样。《西游记》里托塔李天王站在云端,《菩萨本生经》里佛化作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就是托塔李天王。如果说《西游记》里猴子与二郎斗法的故事源于佛典,有什么理由可以反驳呢? 在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 复次,大王!乃往古昔,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于大海中,作一龟王。复于后时,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兽打破船舶。其龟取五百商人,置于背上,渡出海中。尔时商人皆悉安隐,全其身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一一: 佛告诸苾刍:“汝等谛听。我于往昔在不定聚,于大海中而作龟身。于诸龟中而复为王。后于异时,有五百商人,乘舡入海,到于宝所,采种种宝。既获宝已,而还本国。于其中路遇摩羯鱼,非理损舡。诸商人皆悉悲号,同声大叫。时彼龟王闻此叫声,从水而出,诣商人所作是言:“汝等勿怖!宜上我背。我今载汝,令得出海,身命得全。”于是众商一时乘龟而发趣岸。人众既多,所载极重。住于精进,心不退转,受大疲苦。既已度毕,便于岸上展头而卧。去身不远,有诸蚁城。其中一蚁渐次游行。闻龟香气,前至龟所。乃见此龟舒颈而卧。身既广大,复不动摇。蚁即速行,至于本城。呼诸蚁众,共数八万,同时往彼。是时彼龟睡重如死,都不觉知。蚁食皮肤,困乏未觉。渐食精肉,方始觉知。乃见诸蚁,遍身而食。便作是念:“我若动摇回转身者,必当害蚁。乍可弃舍身命,终不损他。”作是念已,支节将散,要处穿穴。便发愿言:“如我今世以身血肉济诸蚁等,令得充足。于当来世证菩提时,此诸蚁等皆以法味令其充足。” 这两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故事,只是第二个增添了诸蚁食龟的内容。《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通天河里的老鼋不就是这里的大龟吗?其间的渊源关系非常明确,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要想在汉译佛典中找类似上面的例子,那还多得很。我在这里不再列举了。这些例子已经足够说明《西游记》中许多故事是取自印度的。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印度的特点就是幻想丰富,这一点连鲁迅也是承认的。他在《集外集》《〈痴华鬘〉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因为印度人民有这样的特点,从渺茫的远古以来,他们就创作了无数的寓言、童话、小故事,口头流传在民间。印度的统治者利用这些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接班人,比如《五卷书》、《嘉言集》都属于这一类。印度的每一个宗教也都想利用这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教义。婆罗门教和印度教这样做,耆那教是这样做,佛教也是这样做。我们在佛典中发现大量的民间故事。《本生经》搜采了五百多个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用一套很简单很单调的模子来编造释迦牟尼的前生的故事。连名闻全球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都可以在佛典中找到。此外,在很多的佛经中都有不少的小故事间杂其间。 这些故事不但流行于国内,还逐渐传到国外去。世界上许多流行民间的寓言、童话、小故事等等,其来源都是印度。寓言、童话等等是最容易传播的,而且传播有时候并不靠写本,而是通过口头。古代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也有些是来自印度。当然,这个问题也并不是这样简单。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主张源于印度,有的学者又主张源于希腊。但是总的趋势是印度来源说占了上风。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争论。比如《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孙悟空的来源就引起过争论。有人说他来自印度,至少是部分来自印度,有人说他纯粹是国产无支祁。陈寅恪主张前者,鲁迅对这个问题似乎倾向于后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我的意见是,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把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了起来,再加以幻想润饰,塑造成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斗争、生动活泼的、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很高创造力的民族。又博取他人之长,加以补充发扬,化为自己的东西。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我们汉语词汇中还有不少带“胡”字带“洋”字的东西,比如“胡琴”、“胡萝卜”、“洋琴”等等,所谓“胡”者即“洋”也。连菠菜、石榴、土豆、老玉米都是外来的。难道这些东西吃下去就不能增加营养吗? 话又收回来,再谈到《西游记》,情况也是如此。这部著名小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在这里不详细讨论,过去胡适、郑振铎等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探讨。印度的许多民间故事寓言童话很早就传入中国。《西游记》是写唐僧取经的,是与佛教有直接关系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它吸收了一些印度故事,本来是很自然的,毫不足怪的,但吴承恩和他的先驱者,绝不是一味抄袭,而是随时随地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这就是《西游记》的发展和创新。我对《西游记》同印度传统故事之间的关系就作如是观。(作者:季羡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