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听什么?Carbook!堵车时听什么?Carbook!Carbook让你一年“读”完100本书!
现在时间: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记住密码
    
2012 cheap simple wedding dresses simple wedding dresses, tea length wedding dresses cheap tea length wedding dresses, bridesmaid dresses under 100,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 cheap christian louboutin, replica watches fake watches, fake rolex replica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for sale.
产品分类
热销排行
名家介绍
产品资讯 > 成语与传统文化(一)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

    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青瓦白墙 亭台楼阁 舞榭歌楼 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 登堂入室 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 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蓬门荜户 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 “子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这是古代房屋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纲常伦理和道德准则之上的。后来“登堂入室”转义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喻在学问或技艺上有一定的造诣。
    “曲径通幽”: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除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如社会制度、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把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

    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水天一色、水光接天、郁郁葱葱、扪参历井、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寒料峭、风刀霜剑、风雨凄凄、寒蝉凄切、凄风苦雨、天寒地冻、傲霜斗雪、傲雪凌霜、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红衰翠减、雨后春笋、花香鸟语、雨后春笋、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满园春色、峰回路转、扪参历井、飞珠溅玉等。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通过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素。
    4、成语与文学艺术。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比如,“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
    “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
    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龙飞凤舞”、“剑拔弩张”、“铁画银钩”、“柳骨颜筋”、“信笔涂鸦”、“入木三分”等。“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相传晋王羲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语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后来也用来比喻描写、议论十分深刻。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例如,从“丝竹管弦”、“钟鼓齐鸣”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不同种类;从“黄钟大吕”、“引商刻羽”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特有的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曲的曲目。“大音希声”、“弦外之音”等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感受;“琴瑟相调”、“琴心剑胆”等成语则表反映了我国古人因音乐而产生的情感价值观。黄钟是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瓦釜”是用黏土烧制的锅,多为民间所用。因此成语“黄钟瓦釜”比喻艺术性较高或较低的文学作品;“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用;“瓦釜雷鸣”比喻庸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气势宏大。(未完待续)(来源:语文天天读的个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