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韩非子》,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确有特别之处。几乎所有的诸子百家著作,在流传中不断被后人完善,甚至改变了原来风貌。即便像《老子》、《庄子》等,都无一“幸免”。但《韩非子》却以最原始的风貌流传下来,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韩非子》其实在唐朝以前亦和其它诸子一样,叫《韩子》。后来因为唐朝出了著名的卫道士韩愈,亦是大家,声名在韩非之上。为了区分二位,再版时就将《韩子》改为《韩非子》了。《韩非子》有二十卷,其中最重要的是《说难》。 《说难》写了些什么呢?简单地讲,《说难》就是教你怎么跟君主相处,特别是向君主进谏要讲究策略。这篇文章把君主比作龙,龙喜欢别人顺着它的鳞片抚摸,如果逆鳞而上,必然龙颜大怒。问题是顺鳞摸也不是处处都行。龙身上有一个逆鳞区,一般人不知道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后来有人专门研究龙鳞,发现这个逆鳞区就在龙脖子下面,总共只有三片。问题是有人顺鳞抚摸时往往忘记了这里还有三片逆鳞。如果触摸到三片逆鳞,龙体顿时感觉疼痛,岂止是龙颜大怒了,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那么臣子应该怎样与君主相处呢?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首先要揣摸君主的心理,知彼知己,方有胜算;其次是君主的爱好,你要清楚。当然,有的君主心理捉摸不透,所以给君主进言是要冒风险的。 譬如君主好名,你就千万不能跟他说取利之事,否则他会觉得你这人忒俗气而瞧不起你;如果君主是个图实利之人,你给他讲大道理,他会嫌弃你,想法子将你从他身边支走,免得生厌;如果君主表面好名实则贪利,而你却不知彼地跟他言名道义,他肯定表面上装得很尊重你,而实际上在心里疏远你。 进说者要善于为君主着想,譬如君主要干一些私事,面子上却又过不去,不好意思而为之,那你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为君主即将干的私事,找到于公有利的借口,甚至上升到被众人认可的理论高度,让君主行私人之事心安理得;君主都有唯一的心理,不喜欢重复别人,都希望超越前人,甚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明明知道君主做的事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也要说他是唯一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举。 君主容易出尔反尔,心情是此一时好彼一时坏。譬如男宠弥子暇陪楚王到御花园玩儿,摘一鲜桃先咬了一口试试味儿,觉得味道很好,便献给楚王,楚王大悦,认为弥子暇舍不得吃而献给自己;后来弥子暇色衰失宠,楚王旧事重提,认为弥子暇目无君王,把吃过的桃子扔给了自己——早该死了!你说这男宠还有好日子过吗? 呵呵,当你读到这里,如果不笑的话,那就说明你还没有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但今人读之仍然悠然心会,忍俊不禁。 韩非子因《说难》而遇幸,即被秦王看中——秦王读过《说难》后对李斯说,这书真好,我要是跟作者生在同时该有多好啊。李斯说,他不是古人,是我的同窗好友呢。 韩非子又因《说难》而遭受不幸——李斯心想,秦王招来韩非子,长此以往,还有我的地位?于是,李斯瞅准机会佯装无意间说了一句,他可是韩国的贵公子,能真心为咱们吗?一语点亮秦王的心灯,韩非就此被打入死牢,后被毒药毒死。 这真是天大的讽刺,韩非因《说难》而遭遇不测。(作者:包光潜 来源人民代表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