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喜爱唐代“三李”的诗,“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拙文关注毛泽东喜爱李商隐现象,试图弄清毛泽东阅读李商隐的具体情况,弄清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对李商隐的借鉴吸纳,之后谈点粗浅看法。 一、毛泽东阅读李商隐的情况 毛泽东对李商隐的诗非常熟悉,部分作品能熟背熟记。据学者周谷城回忆:1965年他在上海见到毛泽东,谈到旧体诗及李商隐,兴之所至周背诵李商隐诗《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背到此,周忘记七、八两句,背不下去,毛泽东便接口背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965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和学者刘大杰谈话,毛泽东问刘:“《贾生》一诗能背得出来吗?”刘背后,毛泽东慨叹:“写得好哇!写得好!”一位曾陪伴晚年毛泽东读书的工作人员回忆:一次他给毛泽东读李商隐诗,读错一字,毛泽东立即让他停下,并进行纠正。 毛泽东对李商隐生平事迹也有兴趣。五、六十年代某年的7月27日,毛泽东给秘书田家英写过一信:“田家英同志:苏雪林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请去坊间找一下,看是否可以买到,或者商务印书馆有此书?” 毛泽东还关注和参与李商隐诗歌研究。他读《历代诗话》,关于李商隐《锦瑟》中的“锦瑟”解释,对苏东坡的“适、怨、清、和”说和其他几种关于“锦瑟”的不同解释,一路画了密圈。1965年6月和刘大杰谈到李商隐“无题”诗,毛泽东发表意见:“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1975年8月2日,刘大杰为修改其《中国文学发展史》,致信毛泽东,信中说:“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也有少数是恋爱诗,这样妥当吗?”1976年2月12日毛泽东复信答:“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定语,暂时存疑可也。”这封复信离毛泽东逝世只有半年多。 毛泽东常以李商隐诗作为书法练习内容。《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李商隐的《锦瑟》、《筹笔驿》、《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马嵬》、《嫦娥》、《贾生》等。由于对李商隐部分作品烂熟于心,毛泽东能够随口化用其诗句。余泊流、陈钢《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一书谈到:1933年底毛泽东被中共临时中央撤消红军总政委职务后,与妻贺子珍常在福建长汀卧龙北山散步,一次贺被路边腊梅吸引,让毛泽东看,他看后随口吟了两句:“春心乐于花争发,与君一赏一陶然。”这第一句显然从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句化来。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一般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读书时常在书上写批注,还用各种圈、点、勾、画等标记。每读一书、一诗,通常在书封面、诗标题前画上一个大圈,几个大圈就表示读过几遍。在诗标题前连画几个小圈,表示对该诗重视或欣赏。对诗中好句子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则画直线、曲线,或加以密圈。据整理毛泽东中南海故居藏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诗约占三分之一,即约200首。毛泽东圈画李商隐诗30余首,约占他圈画“三李”诗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 二、毛泽东诗词创作对李商隐作品的吸纳 毛泽东的《七绝•贾谊》,明显吸纳了李商隐咏史诗《贾生》。《七绝•贾谊》全诗:“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李商隐《贾生》全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贾谊》第一句“贾生才调世无伦”显然从《贾生》第二句“贾生才调更无伦”引化,毛泽东诗词注释家对此持一致意见。两诗比较,李商隐较多沉湎于对贾谊命运的痛惜,毛泽东在痛惜同时,还评了贾谊死之不值,风格较李诗刚健。 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该诗表达了对贾谊策论具体内容的欣赏,从总体看,欣赏与痛惜之情,与《七绝•贾谊》相似,也体现了毛泽东对《贾生》诗意的吸纳。 毛泽东写于1961年的《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第二首最后两句为“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毛泽东诗词注释家均认为“一例氤氲入诗囊”句语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商隐在传中记李贺“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毛泽东也喜爱李贺,读过李商隐所述李贺的特色行藏,印象较深并加以吸纳,应合理。 至于毛泽东其他诗词对李商隐诗意的借鉴吸纳,注释家们发表了各自意见,摘录若干如下: 1、《蝶恋花•答李淑一》“寂寞嫦娥舒广袖”中的“嫦娥”——李商隐《嫦蛾》:“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的“别梦依稀”——李商隐《春雨》:“残宵犹得梦依稀。” 3、《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一句——李商隐《瑶池》:“八骏日行三万里。” 4、《七律•冬云》中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句——李商隐《重有感》:“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还有一些,鉴于这类注释或可靠,或牵强,见仁见智,难做定论,兹不多录。(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