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颠覆传统出版物开始 第三次出版革命,以电子数字转化、复制、储存和传输等现代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可简称为“数字出版革命”。这次出版革命给出版业带来的冲击,首先是出版载体和复制技术多元化。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数字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明和成熟,不仅录音带、录像带、CD光碟、VCD光碟、DVD光碟、电子图书、数字杂志等新型数字出版物先后跻身于出版物行列,互联网、计算机乃至MP3播放器、MP4播放器、手机等,也都成了承载出版内容的新型载体。纸张作为主要出版载体和活字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技术的垄断历史,已被完全打破,甚至将去而不返。 “后出版时代”的困惑 更加不确定的因素在于这次出版革命也许到现在还只是浪潮初现,大潮在后,还会继续发展和演变,远未尘埃落定。也许,我们已开始向“后出版时代”过渡。如果“前出版时代”是将特定自然物作为出版业形成的基础,那么这个时代在造纸术发明后已宣告终结。与“前出版时代”相比,支撑出版业发展繁荣的已不是上千、上百年基本不变的造纸和印刷工业技术,而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明创造。进入“后出版时代”的历史进程表,大致与进入“后工业时代”相同,这就是人类已迈进以智慧、知识和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出版行业来说,进入“后出版时代”充满了困惑、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当然,更加不确定的因素在于这次出版革命,也许到现在还只是浪潮初现,大潮在后,还会继续发展和演变,远未尘埃落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是必然的,但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却是偶然的。在今后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也许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科技发明发现,并会应用到出版领域。它们将带给出版什么影响,甚至将出版带往何处,现在很难预料。 三次出版革命浪潮 第一次浪潮
纸张的发明和使用,导致了出版革命的第一次浪潮出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已开始使用纸;进入东汉后,中国的造纸技术日趋成熟,使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公元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世界,公元12世纪又传入欧洲。到16世纪,纸张的生产和使用已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纸张是一种便于书写、复制、携带、保存和阅读的新型载体,它的出现和推广,使以天然物为介质的出版产品逐渐退出了出版舞台。 第二次浪潮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掀起了出版革命的第二次浪潮。中国人就发明了雕版印刷;到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公元15世纪,这项技术通过阿拉伯等渠道,辗转传入欧洲,使用范围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使出版复制效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共同使用,有力推动了出版的工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为近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三次浪潮
出版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以电子数字转化、复制、储存和传输等现代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简称为“数字出版革命”。主要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不过短短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但其来势之汹猛,发展之快疾,波及之广泛,影响之深刻,均已远远超过前两次出版革命。这次出版革命给出版业带来的冲击,是出版载体和复制技术多元化,使出版物可承载内容进入了无限丰富的崭新时代。 |